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孩子成绩,他提了一句:“成绩好有成绩好的好处,但很多成功人士,也不见得成绩就有多好。清华毕业的也就那样,大多数也是给人打工,一辈子了在北京也就买套房。我大学不好,但在北京三套房了。”我很以为然,对他说,成绩这玩意儿,有的是办法提高。我曾经一个同学成绩很差,家里人为了让他出国考托福,报了新东方的英语暑期集训班,英语成绩立马碾压我们班英语最好的同学,但其它学科的成绩就不行了。人家现在过得比我们都好,因为人家祖上帮扶的多,给了一千万启动资金去做生意。我说的这个事儿,逻辑很混乱,对吧?到底是说培训班很重要,还是说成绩好不如家境好?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必须是符合“某个逻辑”的,然而现实生活却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事情其实是不合逻辑的”。因为真正的生活远比我们人类目前总结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复杂、多变。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心理学家、成功学家一直在研究。其中“知识水平”尤其是学生阶段的成绩水平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不上不下。首先,“不下”。基础的知识必须要有。90年代不识字、不会算账,10年代不会发电子邮件,这个年代不会用智能手机,这真的不行!工地上想当个工头,最简单的建筑图纸得能看懂。其次,“不上”。学校教授的知识水平,超越了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行业的需要,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成绩顶尖的学生并不比成绩中等的学生更有优势。很多团队中有名校毕业的,也有二本毕业的,某些行业甚至于研究生和大专生干同样的事儿。另外,“知识”的维度是多样的,除了“学校里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其它的知识。考试成绩顶尖,只能说这个人更擅长在学校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毕业后,能否在工作中继续高效的学习工作所需的其它知识,那就不一定了。至少,很多在学校里成绩差的学生,在工作后成长速度远比在学校里快。这可能是因为工作中的激励更加的及时(干得越好工资越高奖金越高),也可能是工作中师傅们的传授方式比学校里老师们单纯的书本教授方式更加适合这部分人。由于“知识”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既然在学生阶段能够获得,那在毕业后的工作阶段依然可以获得!如此,上学时成绩最好的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他的知识水平不见得就比当初同一个班级里成绩不如他的同学依然更高。越是新行业,学校里能够学到的知识越是有限,这个现象就越是突出。除了“知识”,一个人身上还有很多“力量”决定着这个人的成就大小。比如古代,由于战争多,“武力”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力量;由于工商业落后,跟着各种师傅学习的“手艺”、“生意”也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当代的学校教育,孩子们都处在同一个赛道里,比拼的是“在同样的十二年时间里谁能够获得最多、最稳定的书本知识”,这中间起决定因素的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输入能力”,真正工作中所需要的则是“输出能力”。比如: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对未知事物的冒险精神、对行业的经验技巧总结及分享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包括同事、客户的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同样一个机会,大家都没做过的项目,敢冒险承诺的那个人就能拿到这个机会。等项目做完,虽然漏洞百出,但好歹是完成了任务,老板(或甲方)自然更加倾向于把下一个机会给这个敢于冒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一堆旁观的人事后发现“我能够干得比他更好”,但奈何当时没有敢于冒险承诺,最终失去了机会,只能天天抱怨老板(或甲方)瞎了眼!这就叫“魄力”、“决断力”,即冒险与把握机会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仓促之间逼不得已去干的,不像学习的时候老师留了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练习、回顾、总结、再复习,一切准备就绪了才去参加考试。很多做老板的人,上学时候的成绩不见得多好,但是敢于决断,敢于冒险,经历了失败、破产,总结了经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很多上学时成绩顶尖的学生,习惯了十拿九稳地做决定,面对机会(风险)犹犹豫豫,结果错过了太多。——5——除了决断力这种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还有“领导力”。领导力包含的内容太多,有专门的管理学书籍介绍,我们只挑拣其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分。所谓“领导力”,就是“敢于管人”。很多人觉得“管人这么爽的事儿还有人不敢?”“管人”可不只是分派任务,还包括:训斥、降薪、调离、开除。这些都是得罪人的事儿,是挨人骂的事儿,甚至于挨人揍!“高处不胜寒”对于一把手最贴切。想把企业搞好,想把团队搞好,必然得罪人,甚至得罪亲戚朋友,最终落得“六亲不认、孤家寡人”的地步。所以历史上,很多聪明的文人,宁愿当幕僚当谋士,却不愿意自己当一把手,比如张良、韩信、诸葛亮等等,他们宁愿给没有他们知识水平高的人打工,比如刘邦那个痞子、刘备那个无赖。这俩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敢冒险、敢管人!现实中很多工厂企业的老板也是如此,知识水平不高,但是一看面相就是敢决断不怕得罪人的主。——6——对于“财富、地位”影响最大的,除了领导力、冒险精神,还有一种就是“把小生意做大”的制度化、标准化能力以及一步一步扩张的商业执行力。这些能力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欠缺的,甚至瞧不上的。比如海底捞和蜜雪冰城,刚开始就是一个火锅店、一个刨冰店,后来生意做大了大家人人羡慕。但是反过来,一个985毕业的高材生,有哪个愿意去街头摆个摊卖火锅、卖刨冰、卖光盘?大家不是羡慕刘强东么?刘强东就是从摆摊卖光盘开始的,而新东方俞敏洪是从刷电线杆办辅导班开始的。怎么把一个小生意做大,这个东西在12年的学校教育中是不教的。大学的四年中,个别专业教这个东西,但学过的人大多数也没有去从事“把小生意逐步做大”,而是直接从事“大生意”。名校毕业的时候,有更加高薪的职位等着,谁又会主动选择待遇更低、条件更差的机会?但凡俞敏洪不被北大痛批,他不会出去搞新东方。任正非不被南油开除,他不会去搞华为。“哦,原来都是机缘,都是天意!”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是:中关村站柜台卖光盘的人多了去了,为啥只有刘强东做出来了?南油那么大一个公司开除的恐怕不止任正非吧?所以,承认人家优秀并不难。更何况,就算拿当时的考试成绩来说,刘强东、任正非、俞敏洪也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只不过他们身上比学霸多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那些不是学霸的成功人士身上也有所体现。——7——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把成功的标准限定在了“财富、地位”上,而历史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不是“财富、地位”。比如古代好几个科举不中的人,以当时的标准看比较“落魄”,但是放到整个历史上的评价则非常之高。因为,财富和地位都是自己的,对于其他人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后来的人更加的毫无意义(除了他自己的子孙)。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的“成功标准”与“历史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这本就是个问题。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有点太高了,毕竟大多数人不会想着“历史如何评价我”,自己兜里有多少钱,名下有几套房子,这才是实打实的“幸福指数”。所以,两位马老师肯定比屠呦呦、袁隆平“更成功”。就算一百年后的人只记得屠呦呦、袁隆平,但一百年后的人依然更倾向于自己成为他们那个年代的富豪而不是某个实验室里做实验的研究员、田间地头种水稻的庄稼汉。这没有关系,本来嘛,大家追求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逻辑自然也就不同。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所要寻找求证的,恰恰是那些不同中的相同点,即:成功的企业家和成功的科学家身上,有没有哪些共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位马老师和屠呦呦、袁隆平身上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目前为止,不敢说全部吧,至少部分的因素,已经达成了共识。——8.1——首先,喜欢挑战,不怕辛苦。很老套是吧?几千年来全世界的哲人其实都已经把该总结的总结完了,只不过太老套了,没人去注意,或者说,没人去做,做了也做不来。当然,挑战的是自己想做好的事情,而不是自己讨厌的事情。有些父母教孩子“喜欢挑战”,就说“你要挑战自己,来,把这碗辣椒吃了,把这瓶酒喝了。”这不是挑战,这是摧残!自己想做的事情没能做好,继续坚持下去,想尽各种办法,求助各种帮助,无路如何都要把它做好,这才叫“有价值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之后的胜利,恰恰是某些人活着的唯一乐趣。对于这种挑战,最怕的是父母过早的从旁进行协助甚至代劳,事情看似做好了,但失去了挑战胜利后的乐趣,失去了挑战过程中心理的成长!——8.2——其次,甘于寂寞,不怕非议。依然耳熟能详。当然,寂寞不是孤独,不是跟人打打杀杀吵来吵去,更不是搞得没朋友。寂寞的原因在于他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其实反过来想,如果一件事情大家都理解都支持,那么,大家早就自己去干了,哪里还有什么留给自己的机会?比如企鹅老板当初拿着企鹅到处卖,可就是没人买,所有人都看不上,所以才有了企鹅老板的机会。——8.3——再者,规则和条理化。这一点依然是看起来简单坚持起来难。挑战是为了突破规则,这是战略上的突破。而具体的执行中,每天的所作所为,依然是充满了规则和条理化,因为大的突破是以每一天的按部就班的尝试为基础。相反,平常人的生活中,日常的每一天总是在突破自己的规则,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又觉得“毫无突破”,唯一大一点的突破就是“突破了年初设定的计划”,整个战略达到了“上班赚钱养家糊口”。规则和条理化,是效率的基础。做事有规则、生活条理化的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的效率都会更高。缺乏规则没有条理的人,每天出门前连车钥匙、公交卡都要找半天。规则和条理化,也是合作的基础。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商业水平,绝大多数事情是没有办法一个人去完成的。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基本的规则和标准,否则只会一团糟,互相扯皮。——8.4——还有,必要的交际。上边说了,许多事情,既然一个人搞不定,需要多个人一起搞,那自然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历史上有很多孤僻的怪人,但还没有出现哪个知名人士是完全孤家寡人一个,不跟任何人交流。相反,常见的现象,往往是厉害的角色扎堆出现。为什么人才会扎堆?因为有了彼此交流才会有进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毕竟是有限的,顶尖的智慧都是碰撞出来的。一个孩子的成绩提升,可以全靠老师和父母,但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就,背后有很多人的协助和付出。不懂得交流,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彼此协助的孩子,上学时成绩就算再顶尖,未来的成就大不到哪里去!——8.5——还有,敢于运用、勤于总结。前边我们说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最终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是他的“输出”结果。知识的学习是一种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则体现了另一种能力。现实生活中的情形远比考试题目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将其与所学过的知识匹配运用,这不是学校基础教育的范畴。这种“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分析、类比、尝试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成绩顶尖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最讨厌的就是“不确定性”。至于总结,总结本就是一种“输出”,一种知识水平的跃升。各行各业专家们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他们的“总结输出”上。一个医生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另一个专家把这个治疗方式总结并输出给其他医生进行学习,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贡献。比如李时珍就是总结了很多医生的行医经验在《本草》的基础上输出了《本草纲目》;比如牛顿就是在伽利略等人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总结输出了牛顿三大定律。知识的“运用”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知识的“总结”则具有历史的社会价值!没有运用,知识对人类就没有意义;没有总结,人类就不会有知识。一个成绩顶尖的学生,毕业后不会或不敢运用知识,那他对当前的社会就没有任何价值;不会总结知识,那他对未来的社会就没有价值,甚至于在他的周边,一群人因为在工作中总结的知识而快速的超越他。——9——很多人觉得我言过其实,怎么会有人“不敢用知识”呢?我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真实的案例。我一个朋友,最牛大学最牛的学生,毕业后进了最牛的外企上班,技术能力那是没得说,而且很听话,老板说啥就干啥。这么优秀的员工,对不对?但是呢,太听话了,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请示老板。作为一个低级员工,尤其是刚刚毕业的新员工,凡事请示老板当然是好事,但是作为一个高级员工,整个团队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员工,依然凡事请示老板,只要老板不给明确指示,自己就按部就班,该干啥干啥,多余的一点不想一点不做。如果你是老板,作何感想?很多事情,老板自己不是最专业的,所以希望老员工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甚至主动去决策、推进,而且老板心里有他自己更关注的事情要考虑比如市场和产品,而技术的问题则需要技术部门的老员工去主动推进。那么,为什么不去推进呢?因为怕犯错,怕影响别的工作。上学阶段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上学阶段一个人的成绩影响的只有他自己,不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除了名次),即便新的学习方法不好,但只要名次不下降,没有人会批评。工作中就不同了,老板没有主动吩咐,自己做主搞些变化,就算老板点头答应,事后如果出了问题,依然会背锅,而且下边的同事会说三道四。这就是为什么“不敢”!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变化来的太频繁了,“好和坏的标准”就越来越模糊了。这种只有知识没有胆识的人,只能做个听话的上班族,安安稳稳、平平安安,波澜壮阔看似诱人,但事到临头还是“静如止水”来的更安逸。——10——敢于担当,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大家只会盯着别人的成功,而忽略自己的责任。其实,责任就是机会,机会就是责任,大家都有,只不过每个人的机会和责任不同。有些人瞅见了自己碗里的,抓住了;有些人老盯着别人碗里的,抓不住。就像摆摊卖光盘,很多人不愿意干,但是搞个京东那么大的电商自己却又眼红了;开个小小的刨冰店,自己觉得累,赚不了几个钱,但又天天羡慕蜜雪冰城的老板。机会意味着什么?机会就是“风险”,机会就是“问题”,机会就是“麻烦”,机会就是“灾难”,机会就是“没人愿意干的事儿”!没人愿意干的事儿,没人搞得定的事儿,谁愿意干谁搞得定,自然就成就了“机会”。很多人喜欢“难题”,喜欢去寻思“如何解决难题”,解决之后爽得不得了,解决不了难受得寝食难安。这种人,绝对是能够抓住机会的。这种人,尽管上学的阶段成绩不一定最好,但也绝对差不了。当然,更多人喜欢舒坦。虽然成就小了点,但好在过得舒坦,所以心安理得。总比千难万阻冒险之后却失败了要舒坦得多。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教育。用言辞教别人的时候总是容易的,用行动以身作则的时候就躺平了。(除了文中提到的,心理学和成功学的书籍里还提到很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共性,这些共性,显然不是从学生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培养的,而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孩子身上逐渐显露并强化了。这些东西对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